您的当前位置:

工作之窗 >巡视巡察 > 

眼里有光 心中有爱 一身正气全为民——绿化乡马坎村驻村第一书记高世林

日期:2023-06-01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视力保护色:

高世林,黔西市委巡察办选派到绿化乡马坎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时间为2021年5月至今‍

驻村以来,高世林始终以建强党组织、盘活闲置资产、助推新产业、办好民生事为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干在一线、驻在一线,团结带领全村干群苦干实干谋发展,创造出村集体经济近200万元,年收益约10万元,人均年收入1.1余元的成绩,深受马坎村干部群众好评。

     

图片

他是党建工作的“带头人”‍


高世林时刻将“帮助建强村党组织”这一职责牢记于心,“如何发展优秀青年成为党员”“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联系起来”“如何创新三会一课方式”,这些都是他时常思考并与支委班子讨论的问题。正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换届期间,他通过“一对一”帮带,培养了一名优秀大学生党员、一名致富能手,并成功吸纳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与战斗力。

图片

         马坎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

同时,他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会议开在农户院坝中、开在田间地头上,不断培育基层干部群众的政治素养,凝聚工作合力。  

“自从高书记来到我们村后,我干党建工作的方向更清晰更有动力了,不时还会受到乡里的表扬呢!”马坎村党支部书记曾平笑嘻嘻地讲道。


图片

他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航人”‍


刚来到马坎村的他为了能更快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便利用农闲时间挨家挨户进行走访,通过两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摸清了马坎村的“家底”。

曾经在当地红火一时“马坎小榨油”因机器设备老化等原因已停产两年成为一堆废铁,为盘活闲置资产,重拾“马坎小榨油”品牌,他积极协调黔西市审计局帮扶资金10万余元更新榨油坊设备,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元左右。


图片恢复后的榨油坊


“如果不是高书记帮我们村找资金,估计榨油坊很难再见天日,现在我们又能吃上原汁原味的菜籽油,真是打心底里感谢他”马坎村村民纷纷说道。

马坎村2017年在同心商贸城购买商铺约140平米,但因房开返租倒包未支付租金,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他召集村民代表共同商议,最终决定公开招租,目前该商铺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

   

图片

他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旺,如何发展好符合马坎村实际的产业是摆在高世林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充分调研和结合村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决定发展“一黑三红一黄”(“一黑”即羊肚菌,“三红”即红高粱、脆红李、红托竹荪,“一黄”即烤烟)产业助农增收。

他积极向上协调项目资金120万元,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流转300土地种植羊肚菌。依托马坎村高粱加工厂,由合作社免费发放高粱种1600余斤,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植酒用红高粱1400亩,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依托绿化乡石桐社区脆红李酒厂,带领农户管护好1500亩脆红李,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依托绿化湾箐村食用菌棒厂绿箐公司,利用农村“两闲”发展红托竹荪种植,实现户均增收500余元。

图片

 高世林(中)了解群众种植高粱情况

高世林来到马坎村后,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遇到他的农户总会热心地与他摆上几句感谢的话。“我家是脱贫户,自从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后,我经常到基地上做零工,每天能挣个百来块钱,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多亏我们村新来的驻村书记。”村民刘华鲜满脸笑容。


图片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民生无小事”,高世林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驻村期间累计办理民生实事80余件

潘定平、郭忠华等农户是马坎村的留守老人,2022年因干旱导致自饮水短缺,无法满足家庭用水需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协调各方资源与力量,解决了村民们的用水难题。

吴道会是村里的脱贫户, 80多岁的年纪身体还很硬朗,每年都会喂几头猪进行售卖,去年受疫情影响很难卖出,高世林得知后积极为其奔走,发动自身人脉资源,最终将她家的猪以高于市场2元的价格卖出,保障了吴道会家的经济收入来源。

   ……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高书记不摆架子,很平易近人,和我们老百姓都能处得像朋友,是真心为我们办好事的”。

图片

高世林(右二)深入村寨查看群众饮水情况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高世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对农村有着天然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也使得他在基层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更知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在驻村的时光里,他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真心真意办实事,切切实实办好事,相信未来也能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为乡村振兴建设创造更多新成绩。

来源:“黔西组织”微信公众号